首页>房产纠纷 > 家属是否可以继续居住在已故公租房承租人的房屋内?

家属是否可以继续居住在已故公租房承租人的房屋内?

时间:2024-05-28 15:15:34 网络 浏览:88

家属是否可以继续居住在已故公租房承租人的房屋内?

1. 租赁关系的终止:公租房的承租人死亡,意味着原租赁合同因承租人主体消灭而自然终止。根据《民法典》第七百三十四条的规定,租赁期间届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解除事由出现时,租赁关系终止。承租人死亡属于法定解除事由之一。

2. 承租权的继受:虽然原租赁合同终止,但符合条件的亲属可能有权继受承租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1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承租人在租赁期内死亡的,经依法确定的继承人或者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可以按照原租赁合同继续承租该公共租赁住房。

3. 条件与程序:继受承租权并非自动发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并按程序办理。首先,继受人必须是依法确定的继承人或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且需符合公租房的申请条件,如收入、财产、住房状况等。其次,继受人需向公租房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通过后,才能签订新的租赁合同,继续居住。

4. 公租房管理机构的权利:如果无符合条件的继受人,或者继受人未能按要求办理手续,公租房管理机构有权按照《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公共租赁住房。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三十四条

2.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11号)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房东能否随意调整公租房租金?

公租房,即公共租赁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就业人员等住房困难问题而提供的一种保障性住房。其租金定价和调整并非房东可以随意进行的,而是受到政府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根据《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公租房的租金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公开的原则,并且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但这个调整权在政府,而非房东。

【相关法条】

1.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1号)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应当按照适当低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承租人承受能力以及房源位置、结构、设施状况等因素适时调整。”这意味着租金的设定和调整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而非房东个人决定。

2. 同一法规的第十六条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这表明,租金的调整必须公开透明,且提前告知租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虽然此条主要针对租赁期限,但也体现了租赁合同的稳定性,房东不能随意更改合同条款,包括租金。房东不能随意调整公租房租金,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租金标准和调整政策。如果房东擅自提高租金,租户有权拒绝并可向相关部门投诉。

离婚人士如何申请公租房?

离婚人士申请公租房的过程与未婚或丧偶人士大致相同,主要依据的是《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申请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户籍、收入、住房状况等。离婚可能会对申请人的住房状况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在离婚协议中没有明确房产归属,或者离婚后没有稳定的住所,这可能成为申请公租房的一个原因。

1. 户籍:通常情况下,申请人需要是本地户籍或者在本地有稳定的工作和居住记录。

2. 收入:公租房主要面向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家庭,离婚后的收入情况需要符合当地公租房的收入线标准。

3. 住房状况:如果离婚后无房或者住房困难,这可以作为申请公租房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关法条】

1.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1号):该办法规定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包括申请条件、申请程序等。其中,第三章“申请与审核”明确规定了申请公租房的条件,如第十二条:“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二)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三)申请人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在本地稳定就业达到规定年限。”

2.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0号):该办法规定了低收入家庭的认定标准,离婚后的收入和财产状况将据此进行评估。离婚人士申请公租房需满足上述法规规定的条件,并按照当地住房保障部门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申请。具体的申请流程和条件可能会因地区而异,建议向当地的住房保障部门咨询获取详细信息。

家属是否可以继续居住在已故公租房承租人的房屋内,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法定的继受资格、是否符合公租房的申请条件以及是否能按程序完成承租权的变更手续。建议相关家属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公租房管理机构,了解具体规定和操作流程,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因未及时妥善处理导致的居住权益受损或法律责任。同时,应理解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性质,其分配和使用需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